编辑 | 地缘历史档案 近日,泽连斯基向华盛顿送出了一份“投名状”。他用乌克兰的战略资源与地缘立场,换取美国的政治续命符。 哪怕这意味着在南海狠狠踩中国的脚趾,哪怕这意味着将本国矿产收益一半拱手送人,泽连斯基也要押注——只要能让俄罗斯“几十年站不起来”,一切都值得。 泽连斯基的“转向”,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破釜沉舟。乌军的“全面收复”已经沦为空谈,俄军攻势不断推进,领土丧失、兵员枯竭、军事援助暂停,一切都逼着基辅走向现实主义。
而外交上,泽连斯基则做出了更大的让步。从“绝不谈判”到“只见普京”,从封锁对话渠道到主动赴土耳其等候,这种转变如果出现在一年以前,无异于政治自杀。 但现在,连西方盟友都不再惊讶。在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之下,泽连斯基甚至不得不考虑一份可能导致其下台的协议: 将乌克兰50%的矿产收益权交给美国,换取延续援助的可能性。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很清楚:乌克兰要援助多得网,就得付出代价。 没有免费的防空系统,没有无条件的情报共享,想要“爱国者”,拿矿换。想要北约撑腰,听话点。
而泽连斯基也清楚,这笔账他不得不算。美方释放出的“换领导人”信号已经足够赤裸,扎卢日内的名字在华盛顿被频繁提及,连“临时大选”都被悄悄摆上了议程。泽连斯基若不交出诚意,就等着被换掉。 于是,南海成了他展示忠诚的最好舞台。8月31日,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公开宣布,将向菲律宾提供军用无人机,支持其在南海巡逻。 在俄罗斯还在乌东推进的同时,乌克兰突然调转目光,挥舞着无人机技术远赴亚太,其意图已经不言自明: 这是在向美国承诺,乌克兰不仅是欧洲前线的“反俄堡垒”,也愿意成为“印太战线”的忠实棋子。
“帮菲律宾维护南海安全”这句话,根本不是说给马尼拉听的,是说给白宫听的。乌克兰深知自己在亚太毫无存在感,因此才急于通过这次“小插曲”刷存在。 从联合生产无人机到可能转让巡航导弹技术,乌克兰的动作越来越大,甚至传出可能提供“火烈鸟”导弹的风声。 这种射程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,一旦落脚南海,无疑会让北京极为警惕。 泽连斯基不是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但他更清楚,只有踩在中国的红线上,才能让美国相信他还有价值。 中国的反应几乎是立刻而强烈的。南部战区加大仁爱礁、黄岩岛的巡逻强度,空中部署“无侦-7”,水面出动海警5304舰与南拖185拖船实施联合演练。
乌克兰若敢动真格,就别怪中国反手送无人机给俄罗斯。而这一点,泽连斯基未必不知。 他更像是故意而为之——与其在美欧之间左右摇摆,不如彻底站队,哪怕代价是彻底断掉与中国的战略联系。 这份“投名状”,是泽连斯基为自保而签下的卖身契。但更深层的逻辑,是乌克兰试图用“韩国模式”换来战后保障。
泽连斯基多次公开表达希望乌克兰成为“下一个韩国”,拥有美国的长期驻军与经济合作。 在他看来,只要能成为美国的“战略附庸”,哪怕失去部分资源自主权,也能保住国家安全与政治主权 。 但他可能低估了现实的残酷。 韩国成功的背后,是美国冷战时期的全球主导地位,是对朝鲜持续的军事威胁,是亚洲地区的战略焦点。 乌克兰拥有这些条件吗?显然没有。 特朗普政府已经明确表示,欧洲应为乌克兰问题“埋单”,美国不会再做无限出血的冤大头。 更何况,美国现在连中东都忙不过来,巴以冲突、胡塞武装、伊朗核问题层出不穷,哪还有余力在乌克兰驻军几十年?
而且,美国的军火库存也在见底。 6月初,原定提供给乌克兰的两枚反无人机导弹直接改道送往中东。 当战略重心从东欧转向印太,乌克兰在美国眼中,只剩下“交易价值”,没有战略不可替代性。泽连斯基若真以为“签个协议就能换到安全承诺”,那未免太天真了。 更现实的是,乌克兰的资源换援助模式可能带来长期负面后果。短期看,矿产协议能换到一部分武器和政治支持。
但长期看,乌克兰将失去对自身核心资源的控制,陷入“资源殖民”式的依赖结构。而一旦战后重建开始,乌克兰就会发现,最有价值的,正是那些现在被廉价“送出”的资源。 这才是最危险的部分:在赌上全部战略主权的同时,乌克兰并没有换来一个确定的未来。美方已经多次暂停援助,欧洲内部援乌态度也趋于冷淡。 即使现在换到一点“续命资金”,也难以保证未来五年、十年的安全。泽连斯基用“得罪中国”的方式表忠心,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操作。
但问题是,美国是否真的愿意为乌克兰打这场“无底洞战争”?从特朗普的言行看,答案更可能是否定的。 至于中国,未必会立刻反击,但也绝不会遗忘。乌克兰此举已经打破中立姿态,等同于正式站队“围华”阵营。 未来,若中国决定向俄方转让高端无人机或电子战系统,乌克兰战场的平衡将进一步倾斜。泽连斯基用南海换取白宫的笑脸,可能最终砸碎的是东部战线的防线。
天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